摘要:為了鑒定感染鯉鰓的病原并分析其鰓部嚴重受損的病因,本研究運用形態(tài)計量學、分子生物學、系統(tǒng)發(fā)育學和組織病理學方法,對其進行了詳細研究。結果顯示,該致病黏孢子蟲寄生于鯉鰓弓,孢子殼面觀呈橢圓形或近圓形,縫面觀呈檸檬形,頂面觀呈橄欖形;孢子長9.2~11.8μm,寬8.3~10.5μm,厚4.4μm;擁有2個大小不等的水滴形極囊,2個極囊前端略微靠攏,大極囊長3.5~4.7μm、寬2.4~3.1μm,小極囊長2.8~3.8μm、寬1.8~2.6μm,大、小極囊極絲分別纏繞5圈和3圈;部分孢子后端可以見"V"形褶皺,但未觀察到囊間突起、黏液被膜和嗜碘泡。18S rDNA與已報道的鰓基碘泡蟲相似度達99.69%.因此,該寄生蟲的形態(tài)學與分子生物學數(shù)據(jù)以及宿主信息表明,該種為鰓基碘泡蟲,屬中國新記錄。孢囊發(fā)生在病鯉鰓部傳入和傳出動脈之間。由于孢囊體積增大,傳入和傳出動脈受到壓迫而變形、堵塞;鰓絲基部也因此發(fā)生機械性斷裂;部分孢囊周圍結締組織受到破壞。孢囊破裂后,孢子浸潤到周圍組織。研究表明,鰓基碘泡蟲的孢囊壓迫主血管,破壞鰓絲,致使鰓絲血流不暢、供血不足,進而導致鰓呼吸功能喪失,是病鯉致死的主要原因。本研究提供的鰓基碘泡蟲的形態(tài)、分子和病理數(shù)據(jù)可為水產養(yǎng)殖中鰓基碘泡蟲病的防控提供理論依據(jù)。